IM电竞资讯
IM电竞IM电竞透过爆款文艺作品探寻文化传承“秘诀” 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分论坛上专家这样说
提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只此青绿》《长安三万里》等作品,你能联想到什么?10月28日下午,在中华文化天府论坛的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透过近年来一些爆款文艺作品,分析探讨如何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看来,任何文化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才能真正在继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他认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发挥当代价值的根本途径,“比如《只此青绿》,这个现代舞蹈节目是以《千里江山图》为基础,在诗、画、乐、舞的关联中努力进行创造性转化,在‘画舞穿行’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性发展,最终完成了画的文化内涵与舞的精神内核之间的融通。”
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景林认为,中华民族的当代复兴,需要有文化的创造和创新。但相较于西方而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更偏重“因”或“连续”的一面。中国学术和文化,具有一个源远流长的诠释传统,通过对经典及其意义系统的诠释性重建,以因应时代的要求,形成具有当代性意义的思想和礼仪系统,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演进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这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日新,延续数千年而不绝,始终保持自身内在生命活力的原因所在。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曾明深入阐述了“创新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这一内容。曾明认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且强调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哲学中就有非常深刻的‘通变’思想和‘日新’意识;从人类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无处不在;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呼唤鼓励创新,不断增强创新力,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曾明提出,要以开放的思维,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