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电竞资讯
《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万安伦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在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中,四大发明是最具代表性的。而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是属于出版领域的:其一是造纸术,其二是印刷术。这两项发明对于人类文明演进和文化积累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IM电竞都不为过。换句话说,“人类的出版史,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缩影”。造纸术和印刷术为全人类的科技进步、文化发展、政治演进、经济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1585年,西班牙人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说:“中国人使用印刷术很多年后,才从陆路传入德国,这是可以肯定的。海路上,商船也可能经红海来到欧洲,带回来一些书籍。如此,就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奠定了最初的技术基础。看来很明显,印刷术这项发明是中国人传给我们的,他们的确对此当之无愧。”这是较早认定印刷术来自中国的国外文献。
可以这样说,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过去的,至少是在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厘清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一带一路”上的传播节点和传播线索,对于澄清有关学术争论,确证中国在世界出版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关于丝绸、陶瓷、茶叶等的运输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之路,更是一条古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表达之路。对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关键节点、地理路径及内在逻辑的考察,不但可以证明中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无可争辩的发明国,而且可以在新时期的国家形象构建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作用。
造纸术是在中国西汉时期发明的,后经东汉蔡伦的重大改良提升,“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中国造纸术通过“一带一路”完成其向西域、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传播,最后传遍全世界,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文化生产的效率以及文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式进步。“造纸术向西方的传播是经由海上和陆上两条丝绸之路进行的”,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造纸术在西汉发明,并经东汉蔡伦改良后,首先是在中原地区运用和普及,很快便开启其周边扩散及域外传播之旅。域外传播方面,公元4世纪末东传至朝鲜,后由朝鲜传入日本;大约在公元7世纪末向南传入印度。而造纸术沿丝绸之路西传开启了它传奇的传播旅程,其传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最终传遍全球。
西域是1000多年间古代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及至非洲、欧洲的交通大通道和货物集散地,内地的各种人才和各种货物云集于此。史实证明,造纸术西传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第一次重要起跳,就是在今天的新疆境内完成的。公元8世纪后期,在中国工匠指导下,撒马尔罕出现多处造纸工场,生产撒马尔罕纸。此后几百年里,撒马尔罕纸因其质地优良,畅销中亚、西亚,撒马尔罕也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造纸术的发源地。
造纸术“900年传到埃及的开罗”,开罗出现了北非第一个造纸工场,开罗纸因质量优良而远近闻名,开罗由此成为造纸术向西传播的又一重要节点。此后,纸张一直源源不断地从开罗、摩洛哥等地流入欧洲。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造纸术在欧洲传播的重要中转站。从北非到西班牙与意大利,中国造纸术的欧传之旅完成最为关键的跨海动作,此后便一路凯歌,从西班牙、意大利传遍欧、美、澳。
造IM电竞纸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旅程。在大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当下,努力发掘中国造纸术与“一带一路”内在的紧密逻辑关系,一方面能够提升“一带一路”的文化品质和文明属性,另一方面也能为新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提供重要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及历史借鉴。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或隋唐之际。宋朝时,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发达,全国到处都有刻书活动,雕版印刷已发展到较为兴盛的状态。然而,雕版印刷术也有其自身缺点,它所需原料多、成本高,所刻之版只能印一种书,而且刻字所花费的时间长,不易保存,等等。于是人们不断改进,终于在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了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技术在元代继续发展并有所创新,元代的王祯在宋代胶泥活字技术基础之上发明木活字,革新了排版工具,他设计制造了转轮排字盘,大大加快了拣字排版速度。明清时期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并用时期,三者相互促进,把我国的印刷出版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印刷术在中国发明之后,逐渐传播到东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首先传到与中国毗邻的国家,主要有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元朝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强大的统一政权促进了疆域内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加之四大汗国的互通有无,促进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快速传播。
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有重大科技和文化贡献;今天,在大力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当下,我们更有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也更有责任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以便对世界做出属于我们当代人的新的更大贡献。